前言
誰是處理器之王?不是看核心數量能堆多少,也不是看頻率多高,而是看核心效率(IPC)。在酷睿11代與銳龍5000系列(ZEN3)的較量中,英特爾穩住了移動版領域,但在桌面版之中小輸對手。
蟬聯多年金腰帶的拳王,贏,則理所當然,輸,則輿論嘩然。
英特爾也如同這位拳王,一時間眾說紛紜,有的哀嘆廉頗老矣,有的嘲笑牙膏擠完了。誰會想到,其臥薪嘗膽,暗練神功,在短時間就奪回金腰帶。
酷睿12代比11代,在數字上只是一小步,但在X86處理器領域上是一大步,由此進入了大小核混合架構新時代!
正文
酷睿12代出生后就注定不平凡。四大亮點——
在工藝上,從14nm直接升級到Intel 7,總算摘掉了萬年14納米的帽子,來到了10nm時代,雖然晶體管密度領先于臺積電7nm,但10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太帥,聽起來要比7nm差不少。英特爾決定改名,將10nm Enhanced SuperFin工藝改稱為“intel 7”(沒有nm),后續的7nm工藝則會改名為Intel 4。
在架構上,采用全新的性能核(P-Core)和能效核(E-Core)混合架構設計。也就是說,酷睿12代是個混血兒,他的P核流淌著純正的酷睿血液,而E核隸屬于Atom(凌動)家族。這樣設計的目的,是讓P核提供足夠強的單核性能,而用E核以較低的功耗提升多線程性能。下文我們將看到,這樣的設計帶來了驚人的性能提升。
在特性上,首次支持DDR5內存和PCI-E 5.0。
在表現上,首次出現了i5在部分測試中打敗上一代i9,在極速空間CPU天梯圖排序中,出現了二者戰平的奇跡。
首批次發布了6款處理器,分別是:
i9-12900K(KF)
i7-12700K(KF)
i5-12600K(KF)
酷睿十二代是“革命性的進步”,它不僅擁有制程和微架構雙升級,能耗比也如同火箭一般提升。
從i9-12900K和i9-11900K的對比,可以看出端倪。(下圖)
i9-12900K只用241W功耗,就比i9-11900K(250W)多線程性能高50%,當功耗降低到125W,12900K的性能還要高30%,當其性能降低和酷睿i9-11900K(250W)相同的時候,酷睿i9-12900K只需要65W的功耗。
注:從酷睿十二代開始,不再稱為TDP,分為基礎功耗(PL1)和最大睿頻功耗(PL2),K系列處理器默認PL1=PL2。
到底性能如何?直接上圖
CPU天梯圖怎么看(位置等高時,對比核心數量和線程,少則勝)
有些初學者可能會想,吹了半天,酷睿十二代還是不如銳龍三代,英特爾這邊的性能值都低于2000。
原因:這是以多核性能為主導(并考慮單核性能)的綜合排序,英特爾的32、64核的產品都在服務器端,目前還沒有下放到X系列,由于在發燒級平臺的競爭中核心數量落后,以至于在天梯圖里的位置偏低。
判斷CPU性能的三個層次——
初學者僅看其位置高低。
有一定經驗的用戶,會把多核和單核性能結合起來。
資深用戶,會首先看CPU核心效率天梯圖,其次再看多核和單核性能排名。
當然,如果只看上圖,還有一個簡便辦法,即:位置等高時對比其核心數量和線程。
例如:i7-12700K和R9-5900X位置基本相同,前者8P+4E合計12核,20線程,后者12核24線程,核心相同線程數量落后,能達到綜合性能持平,說明IPC更高。(注:這里為簡化起見,未考慮頻率差異)
狠起來連自家人都打
i5-12600K和i9-11900K在多項測試中各有勝負。一般來說,新一代CPU,i5打上代i7不是新聞,能和i9打平,則是破天荒第一次。
總結
把酷睿十二代稱為“X86處理器的里程碑,劃時代的明星”等詞語都不為過,根據最新網傳消息,AMD的ZEN5同樣為大小核設計(ZEN4已經定型了),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的X86處理器,將是混合架構一統江湖。
最后,站長提示,目前并不是選購12代的最佳時期,因為i5-12400F、B650主板等性價比主力都未上市。CPU、芯片組等的特點是高端先上,利潤豐厚的蛋糕,總是最先端上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