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記》是司馬遷編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年間,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大事。史記中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經典故事,對于歷代讀它的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是研究我國各時期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時,不可多得的珍寶。
史記一書,縱橫三千年的歷史,積累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,其中以這10個經典故事最為出名,也最發人深省。分別是:臥薪嘗膽、破釜沉舟、鴻門宴、紙上談兵、狡兔三窟、指鹿為馬、四面楚歌、負荊請罪、背水一戰、一言九鼎。
史記中的10個經典故事:
1、臥薪嘗膽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里的記載:“越王勾踐反國,乃苦身焦思,置膽于坐,坐臥即仰膽,飲食亦嘗膽也?!?
【故事】春秋時期,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,領兵攻打越國。結果越國戰敗,越王勾踐被抓到吳國。吳王為了羞辱越王,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馬的工作。越王心里雖然很難過,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。吳王出門時,他走在前面牽著馬;吳王生病時,他在床前盡力照顧,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,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,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。
越王回國后,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。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,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,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,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,目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在吳國的羞辱。
除此之外,他還親自參加耕種,和百姓同甘共苦,讓人民安居樂業。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,越國變得越來越強大,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,滅掉了吳國,并使越國成為春秋末期的強國。
【寓意】臥薪嘗膽是一種磨煉意志的方法,有時候身處逆境會使人更加堅強、勇敢,也會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。該成語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就被困難打倒,要學會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2、破釜沉舟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里的記載:“項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燒廬舍,持三日糧,以示士卒必死,無一還心?!?
【故事】公元前208年,秦將章邯鎮壓陳勝、吳廣起義之后,又攻破邯鄲,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,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。章邯率軍20萬屯于巨鹿南數里的棘原,并修筑兩側有土墻的通道直達王離營,以供糧草。
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。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,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,每人再帶三天干糧,然后傳下命令:把渡河的船鑿穿沉入河里,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,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。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、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。就這樣,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,殺伐聲驚天動地。經過九次的激戰,楚軍最終大破秦軍。秦軍的幾個主將,有的被殺,有的當了俘虜,有的投了降。
【寓意】比喻決心戰斗到底,決不后退 。留有后路固然穩妥安全,但也容易使人懈怠,不求進取。反之,人在逼入絕境之時,求生的欲望將會激發出內心深處潛藏的一切能量,以求一搏,從而得到更大勝利。
3、鴻門宴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里的記載:“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,至鴻門,謝曰:‘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,將軍戰河北,臣戰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,得復見將軍于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郤?!椡踉唬骸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,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’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?!?
【故事】項羽和劉邦有約在先,“先入咸陽者為王”。項羽在巨鹿降服了秦將軍章邯后,指揮大軍開進秦都咸陽。而此時,劉邦已進入關中,先項羽而占領咸陽,并駐重兵于函谷關。
劉邦入關后不久,項羽大怒,奮力攻破函谷關,在鴻門設下大營,并設宴款待劉邦。
鴻門宴上,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,讓他殺了劉邦,但項羽遲遲下不了決心。于是范增便找來了項莊,讓他在酒席上舞劍,趁機殺掉劉邦。項伯看出了項莊的真正用意,也拿起一把劍和他對舞,以保護劉邦。
張良見形勢危急,就跑到門外對樊噲說了里面的情況,樊噲急忙拿著劍和盾進入營帳來保護劉邦。項羽見樊噲是個壯士,就賞給他一個生肘子和一斛酒。樊噲趁機用發牢騷的話來說明劉邦沒有稱王之意。過了一會,劉邦假裝上廁所,從小道偷偷離開了鴻門。
【寓意】鴻門宴,用于比喻不懷好意的宴請,加害客人的宴會。
4、紙上談兵
【出處】早見于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里的記載:“趙括既代廉頗,悉更約束,易置軍吏。秦將白起聞之,縱奇兵,佯敗走,而絕其糧道,分斷其軍為二,士卒離心。四十余日,軍餓,趙括出銳卒自搏戰,秦軍射殺趙括。括軍敗,數十萬之眾遂降秦,秦悉坑之?!?
【故事】古時,趙國有個人叫趙括,從小就讀熟讀兵書。因此,他談起用兵作戰,總是滔滔不絕??伤母赣H卻說他只會說空話,沒有真本領,不會用兵,更不能當大將。有一次,秦國攻打趙國,趙王讓趙括當大將,帶軍打仗,有人勸趙王說:“趙括兵書雖然讀的熟,但不會靈活運用,會壞事的?!壁w王不聽,任然重用趙括。不久后,趙括在兩軍交戰中,被白起打敗,使趙軍全軍覆沒,而趙括也在交戰中陣亡。
【寓意】這個成語,往往形容只會嘴上說,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。常言道,說得好不如做得好。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,不張揚,少開口講道理,多動手做事情。
5、狡兔三窟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里的記載:“狡兔三窟,僅得免其死耳。今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臥也?!?
【故事】春秋時期,孟嘗君喜好廣交好友,為了能和他們討論國家大事,常常請他們來家里常住。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,常常住很長時間,但卻什么事都不做。孟嘗君覺得很奇怪,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熱情招待馮諼。
有一次,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,但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,反而還把債券全燒了,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,對他充滿感激。后來,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,前往薛地定居,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,孟嘗君這才知道馮諼的才能。
這時,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:“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,才能在緊急關頭逃過獵人的追捕,而免除一死。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,所以你還不能高枕無憂,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“。
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,跟他說如果能請到孟嘗君為他做事,梁國會更強盛,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??墒拐哌B著來了三次,馮諼都讓孟嘗君不要去。后來齊國聽說了,也派人去請孟嘗君,馮諼便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,并將它們放在薛地,同時興建一座祠廟,以確保薛地的安全。祠廟建好后,馮諼對孟嘗君說:“現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,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,安心地睡大覺了。
【寓意】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,也是一種有先見之明的預防策略。在辦事中,我們也可以多做幾手準備。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成功,同時做好失敗的心理、物質準備,以及應變措施。這樣辦事情,就能以不變應萬變,成功可能性會大許多。
6、指鹿為馬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世笑曰:丞相誤邪;謂鹿為馬?!?
【故事】秦朝宦官趙高想要奪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,但是擔心到朝中的官員不會支持他,于是就當著文武百官的面,向秦二世胡亥進獻了一只鹿,但是卻說是一匹馬。秦二世胡亥見到是鹿不是馬之后,便笑趙高糊涂,但是趙高卻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應。果然,有不少官員附和趙高,說是馬不是鹿,而說是鹿不是馬的官員全部都被趙高害死了。
【寓意】比喻故意顛倒黑白,混淆是非,睜著眼睛說瞎話。
7、四面楚歌
【出處】出自于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里的記載:“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,曰:‘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?!?
【故事】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,互不侵犯。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,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,就又和韓信、彭越、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。經過幾次激戰,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,布置了幾層兵力,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。這時,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,糧食又沒有了。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,不禁非常吃驚地說:“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?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?”說著,心里便喪失了斗志。
【寓意】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,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。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,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。
8、負荊請罪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里的記載:“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,相如雖弩,獨畏廉將軍哉!顧吾念之,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趙者,徒以吾兩人在也,今兩虎共斗,其勢不俱生,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廉頗聞之,肉袒負荊。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,曰:‘鄙賤之人,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!’”
【故事】戰國時,藺相如和廉頗是趙國的文臣武將。由于廉頗官位在藺相如之下,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。藺相如知道了,總是躲避他。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,藺相如解釋說:“秦國不敢攻趙,是因為有我和廉頗。我和廉頗發生沖突,對國家不利??!”話傳到廉頗耳中,于是他光著上身,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去道歉。
【寓意】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領導人應該識大體,顧大局,以國家利益為重。
9、背水一戰
【出處】出自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里的記載:“漢將韓信率兵攻趙,出井陘口,令萬人背水列陣,大敗趙軍?!?
【故事】楚漢相爭時,韓信領兵攻打趙國。趙王帶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井陘關迎擊。當時韓信只帶一萬二千人馬。為打敗趙軍,將一萬人駐扎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。另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。交戰后趙二十萬大軍向河邊一萬漢軍殺來。漢軍面臨大敵,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。潛伏的士兵乘虛攻進趙營,趙軍遭前后夾擊大敗。
【寓意】蘊含了“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”的哲理思想,事先斷絕退路,就能下決心,取得成功。
10、一言九鼎
【出處】出自《史記·平原君列傳》里的記載:“毛先生一至楚;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?!?
【故事】戰國時,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,形勢十分危急,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。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,已挑了十九名,尚少一個定不下來。這時,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,平原君半信半疑,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。
平原君到了楚國后,立即與楚王談及“援趙”之事,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。這時,毛遂對楚王說:“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,你一言不發,可你別忘了,楚國雖然兵多地大,卻連連吃敗仗,連國都也丟掉了,依我看,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!”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,立即答應出兵援趙。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?!?
【寓意】做人應做到言出必行,慎重許諾,忠實履行,才能為人所信服。
史記里的經典故事,在后世,被總結成了經典的成語故事,這些也是是傳統文化里的精華,讓孩子熟讀這些成語,并了解背后的故事,可以擴寬孩子的知識面和智慧,提高文學素養,使孩子終生受益。典則讀書里的“孩子必讀的成語故事集 第1季”里精選很多經典的成語故事,是孩子學習歷史文化不可錯過的內容。